“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”
李叔同这首《送别》,字字珠玑,意境凄美,一百年来备受推崇。
朴树曾唱《送别》,唱到一半却泣不成声,他说:“我要是能写出这样的歌,死在那里都值了。”
而写出这首绝世之曲的李叔同,转身已是红尘槛外人。
他在人生盛年看破红尘,毅然出家。
从进出名利场的翩翩公子,一变成为芒鞋布衲的律宗高僧——弘一法师。
前半生用才华惊艳世人,后半生用苦修丰盈灵魂。
李叔同的人生,阅尽繁华归于平静,以最本真的姿态丰盈内心,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。
今天我们一起来品读李叔同的四句话,感受他涵养内心的从容智慧,读懂这无常的人生。
我们如今生活的时代,物质生活极度丰富,但是负面的精神问题却很多。
知乎上经常有人提问:
“工作太辛苦,想辞职怎么办?”
“为啥感觉每天都过得很辛苦?”
而现实生活中,越来越多的孩子无心上学、沉迷网瘾;啃老、贪图享受、攀比成为风气……
在应该奋斗的年龄选择安逸,又怎会有后面精彩的人生?
弘一法师告诉人们,以舍为有,则不贪;以忙为乐,则不苦。
当把施舍当作拥有时,就不会贪婪。
李叔同曾教过一个叫刘质平的学生,李叔同非常欣赏他,专门约他晚上来教室。
刘质平冒着大风大雪赴约,看到教室锁着门,他就恭敬地站着一直等,任凭大雪覆盖一身。
等了很久,李叔同才开灯拿着金表走出来,对他说:“相约时间无误,你可以回去了。”原来,老师只是为了考验他。
李叔同精心培养他,后来刘质平去日本留学无力交学费。
李叔同写信给他:
每月薪水105元,除去上海家四十元、天津家二十五元;自己生活零用二十元。
每月可剩二十元,这二十元可以用作你的学费。
如果将来薪水再减,我可以再省着点用,但再减的话就比较困难了。
一个老师资助学生,还要诚恳详细的说明,足见李叔同的重视和诚意。
李叔同爱才,宁愿紧缩开支帮助别人;帮人又以平等诚恳的姿态让人减轻负担。
李叔同的“以舍为有”,是从物质到精神境界的超凡脱俗。
后来李叔同要出家,还挂念着刘质平的学费,他就边工作边筹款,一直等到筹够钱他才放心出家。
把忙碌当成一种快乐时,就不会觉得辛苦。
人生最大的富足,是敢于舍;人生最大的快乐,在于不怕苦。
勇于承担责任,才能在苦乐参半中活出精彩人生。
唐朝盛传着“清心侍郎”钱徽的故事。
长庆元年,钱徽升任礼部侍郎,主掌科举。
前刑部侍郎杨凭为儿子杨浑之考进士求人说情,他把极品字画送给嗜字画如命的宰相段文昌。
段文昌于是多次写信为杨浑之说情,又亲自去找钱徽,钱徽都不卑不亢地应对。
放榜了,杨浑之榜上无名。段文昌恼羞成怒,上奏说钱徽“取士以私”,选的都是学识浅薄的官宦弟子,于是钱徽被贬江州。
了解钱徽的人都为他叫屈,告诉他只要拿出段文昌说情的书信呈报皇上,就可洗冤。
钱徽却正色说:
“不能这样。我只求无愧于心,得和失是一样的。
做人要修身养性谨慎行事,怎么可以拿私人书信去为自己作证呢?”
钱徽随即让子弟们把书信烧毁了。
人们都替钱徽不值,觉得他应该去反告证明自己清白。
但一个灵魂高洁的人,他是宁愿背负骂名也不愿屈服现实。
他守住本心,也守住了灵魂的高贵和气节。
《后汉书·杨震传》也曾讲过一个这样的故事。
东汉时,杨震赴任,途中经过昌邑,昌邑县令王密前来拜访巴结他,从怀里掏出十斤金子赠予杨震。
杨震说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
王密没听明白杨震言中的责备,解释说:“天黑,无人知晓。”
杨震说:“天知,神知,你知,我知,何谓无知?”
王密这才被“震”住了,羞愧地怏怏而去。
杨震的“四知”成为美谈,人们感于杨震清明慎独,气节高贵,赠予他“四知太守”的雅号。
人人都希望受尊重,每个高官都想求名节。但太多的高官诂名钓誉,气节不够,表演来凑。
但人是无法骗自己的,“修合无人见,存心有天知”。
正如弘一法师所说:“内不欺己,外不欺人。”
修好自己这颗心,言行如一,表里一致,才能看淡纷扰,安闲自得。
弘一法师说:“涵容以待人,恬淡以处世。”
涵容处世,恬淡养心,做一个高级的人。
南北朝时有位沈麟士,自幼聪明,七岁听叔父谈玄理,他能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。
很快沈麟士长成一个学识渊博,心志高洁的青年。
父母不幸去世后,他每年都会悲痛而流泪。
家境贫寒,他就手织竹帘边读书,乡邻们都亲切称他为“织帘先生。”
一位邻居看到沈麟士脚上穿的鞋子,就一口咬定是他丢的。
沈麟士说:“真是您的鞋吗?”立即脱下还给人家,赤着脚回去了。
不久邻人发现自己错了,赶紧来还鞋。
沈麟士淡淡地说:“不是您的鞋呀?”笑着接过。
层次越高,越不爱跟人争论。
大诗人苏东坡就曾说:“处世当如麟士”,赞赏他的名士气度。
涵容的人,总是虚怀若谷。
西晋有位羊祜,出身官宦世家,恬淡优雅,看淡功名。
羊祜屡次被举荐做官,他都谦虚地一一谢绝。
曹爽当权时想重用羊祜和王沈。王沈兴高采烈地赴任,羊祜却淡淡地说:“委身侍奉别人,谈何容易!”
后来曹爽被诛,王沈被免职。王沈才醒悟地对羊祜说:“我应该记住你以前说的话。”
羊祜辅助司马炎称帝有功,皇帝要封他为郡公,羊祜却坚持辞让;
后来位近三公,他又上表推辞说:处高位战战兢兢,太多的荣耀怎能使我心安?
羊祜每次晋升都坚决辞让,他为国筹谋、举荐贤人的功劳也从不放心上,而是将良策稿子焚毁,举荐人也不声张。
羊祜平时生活简朴,衣被都用素布,俸禄都拿来周济族人。
临终他也不让家人把南城侯印放进棺柩。
晋武帝下诏夸他:“羊祜一向谦让,志不可夺。身虽死,美德仍在,遗操感人。”
弘一法师说:“学一分退让,讨一分便宜;增一分享用,减一分福泽。”
心胸宽广的人,涵容以待人,恬淡以处世。
内心平和,能容万物,自有厚德;万物不入心,静看天上云卷云舒,多一份惬意和轻松。
清朝圣人曾国藩在岳麓书院读书时,有一位书友脾气暴躁,处处针对他。
曾国藩在窗前读书,他骂:“别在这里看书,影响了我的光线。”
曾国藩默默地挪到一旁。
到了晚上,勤奋的曾国藩挑灯夜读,这位书友就讽刺他假刻苦,影响别人。
曾国藩依然不争,安静地躺到床上默声读书。
到了放榜那天,曾国藩光荣上榜,那位书友名落孙山。
当他得知曾国藩中举,挖苦说好风水让他占了。
曾国藩不理会,专注做好自己的事。
曾国藩深知“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。”他只做好自己,清心修持,“慎言以养其德”,后来终成一代名臣,中国圣人。
慎言、深思,是一个人到老的修行。
太多冲动莽撞管不住自己的人,自食恶果。
北周名将贺若敦,他因为口不择言得罪周王被迫自尽。
贺若敦痛恨自己的缺点,为了教育儿子,他临刑前用锥子将儿子的舌头刺出血,以此告诫儿子贺若弼一定要慎言。
贺若弼向父亲发誓说以后一定要谨言慎行。
贺若弼一开始还能把父亲遗言谨记在心,可后来他平定淮南立功,又参与隋灭陈之战,加官晋爵功成名就,就傲慢自大,渐渐把父亲的遗言忘了。
他开始口无遮拦私下议论诽谤朝廷,结果重蹈父亲覆辙,被杀了。
贺若弼终其一生,没有参透父亲要他“谨言慎行”的真谛。
“谨言慎行”首先是修一颗平静心,笃定澄静,事事清明。
“独处守心,群处守嘴。”懂得克制自己。水深不语,人稳不言。
修养一张克制的嘴,涵养品性,增厚美德。
大文豪苏轼少年成名,自负的他喜欢炫耀,与上司陈公弼发生争执,他就写了一篇《凌虚台记》讽刺他。
后来他屡遭挫折,命运急转直下,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,开始反省、修心,收敛锋芒,稳健做人。
后来无论面对何种境遇,他都坦然面对,豁达洒脱活出境界,成为一代杰出文学家。
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
人生本就是一场无声的修行,要明辨是非,时时修正自己。
弘一法师在悲欣交集的一生中,悟到了非凡的人生哲学。
他慈悲、淡泊,修极致灵魂,追求内心的圆满。
我们学习弘一法师的精神,在漫漫时光中修习一颗平常心,从容迈过岁月的一道道坎,跨过种种熬不过的难。